写在最前:
引用电影《流浪地球》的一句台词: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灾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好静的人,因为我总是会用冷漠的心去看待热闹的场景:“热闹是你们的,与我何干。”可是,当一座城市安静下来,我才发觉,我也喜欢熙熙攘攘的景象,或者说,我已经习惯了一座城市的热闹。
习惯了就是喜欢了。
今天说一下疫情对于行业的影响,有利好的也有利空的,大部分是利空的。
疫情利空(出行&复工受影响)
首先说一下利空的。可以分为两种,受到疫情影响出行而利空,以及受到疫情影响复工而利空。
因出行受影响而利空
出行:旅游、餐饮、交运、电影院线、其他线下业务(地产中介、线下教育、百货零售、药店)。
- 旅游。本来最近几年都是量价齐跌的状态,因为国家希望旅游景区价格下降带来人流增长,同时旅游企业大部分又是国企,国企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有待提升,所以最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已经不太好。酒店和旅游在春节的收入对全年业绩也有有比较大的贡献,所以受到隔离的影响,冲击比较大。预计冲击5000亿。
- 餐饮。一般春节的占比是餐饮行业全年收入的15%以上,但是疫情期间餐饮70%都是关闭的,因此业绩必然会受到较大冲击。此外,食品饮料行业中的调味品,增速的弹性主要来源于餐饮业,比如海天味业,业绩预计损失是比较大的。预计冲击5000亿。
- 交运。主要包括机场、铁路、物流。今年春运同比减少了50%,旅客数量下降82%,出行方面导致的负面影响在5000亿的水平。
- 零售。百货、服装、珠宝类的线下实体店,2月份业绩下滑40%-70%。可以看到这些可选消费类,受到疫情的冲击还是比较严重的。(毕竟刚需类的话受到影响会比较小)
- 药店。事实上受益并不明显,1)大部分药品的供应链断掉,2)即便是有一些受益的产品,如酒精、口罩,这些的毛利率都是比较低的。所以总体来看,线下药店受到的冲击大于从疫情中获得的机会。
- 娱乐影视,尤其电影院线,毕竟电影票房一下子没了,2020年初一181万(对比2019年春节档票房14.5亿)。电影预计冲击了70亿。
- 地产中介
- 线下教育
- 医疗服务,(特指一些线下连锁店如牙科连锁、眼科等)。
所以呀,医疗板块受到的影响也是有好有不好的。
因复工受影响而利空
- 地域分布。不少地区的正式复工推迟到正月十五,江浙地区为主的之制造业受到影响比较大,湖北地区年报都没法按时披露。
- 季节因素。考虑到有一些行业的一季度是淡季,所以可能受到复工延缓的影响不大。
- 周期股基本上都受到影响,比如建筑工程(下游)、机械装备(三一重工等)、化工(上游)都会受到影响。
- 劳动密集型,电子大部分是劳动密集的,受到复工延迟的影响会比较大。如果是类似芯片设计之类的(知识密集型),可以远程做的话,可能受到的影响还少一些。
其他
- 金融行业,下游的实体企业都是客户,如果下游的实体不好,坏账也会变多。金融是早周期的行业,如果经济复苏则金融行业率先复苏,经济不好就会领先不好。
- 农业,禽产业链:白羽鸡vs黄羽鸡。白羽鸡是做工厂、食堂、快餐类的,而黄羽鸡主要是活禽市场交易的,综合来看应该是黄羽鸡受到的影响更大,毕竟活禽交易市场基本全部关闭。
- 电商,大家主观判断可能会觉得电商是线上的,应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甚至会受益于线上消费增加,但是因为受到供应链断裂、物流受阻的影响,电商在1、2月份的业绩还是很差的。
节后炒过的主题:口罩、防护服,聚丙烯。相关公司值不值得买:第一,看聚丙烯业务在公司收入的占比,如果占比不大,没必要继续分析了。第二,价格、量在市场里是什么地位。第三,公司其他主要业务产品是否有受到严重影响,比如化纤产品等等,会积攒了大量库存,这样会影响很大。事实上,出于主题的炒作都是不健康的,如果业绩是受损的,那么等业绩披露的时候当初怎么炒上去就怎么跌下来。
疫情利好(游戏、网红经济、在线教育、数据中心)
线上流量
- 游戏和短视频。大年三十那天,王者荣耀创了单日流水20亿的记录(去年大年三十14亿)。
- 网红经济。在家带着没事干,大V网红经济的直播带货,相当于商场甚至一年的销售。
- 视频会议、在线教育。疫情下的刚需,不过在线教育分两类:1)有内容的在线教育平台,比如新东方、跟谁学,主要是在美股、港股上市,有长期投资价值;2)纯平台型在线教育,就是提供网课平台,但不创造内容,即便获取大量免费用户,但是之后能够转化的用户并不多,没有内容很难持续获利,更像是题材炒作。
- IDC。数据中心利好,大家对带宽的需求一下子提升了。
- 线上超市。偏利好的影响。尤其是铺设好线上渠道的,线下就是有利于龙头抢占市场份额。
- 化妆品。化妆品的表现是不错的,难得的。实际上的驱动是来自于线上的销售,参考韩国,化妆在往低龄化发展,行业渗透率在提升(长期),短期来看,线上的消费趋势,其实有在去品牌化,品牌(质量的保证),国产的化妆品品牌有发展空间,比如珀莱雅、完美日记,弯道超车。国际化的品牌一开始是专注于线下的,被国产在线上渠道弯道超车。
防护
市场最热吵的主题。检测行业收益比较明显、试剂盒、IVD。呼吸机,血制品(本来16-17年开始进入去库存状态,但是18-19年复苏,疫情加速回暖)、口罩,纺织服装,生产防护服非常多,为什么会紧缺呢?原材料、资质,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申请到医用资质,口罩的中间层叫熔喷布。疫情之前是8w每吨,现在20w每吨。一下子的利润增速很大。20w算作终端价格,先算不含税,除以1.13,减去成本3w,所以一下子利润增厚很大,日产6吨,年化,算出来利润在0.5-3个亿,去年可能只有几千万利润,业绩弹性很大。只有熔喷布业绩弹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