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帮老板做一个课题,关于寿险公司破产是如何处置的,找了英国、美国、日本的案例进行研究。今天在这里做一个归纳。

摘要:

  • 英国

英国公平人寿:在1960-1988年间签发了大量含有保证年金选择权的养老金保单,但公司管理层和指定精算师未对选择权提充分的准备金。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基础利率不断下降、股市大跌,与分红养老金保单有关的续期保费收入的投资收益已远远达不到公司所保证的保单预定利率,公司面临巨大利差损。

  • 美国

美国国际集团:集团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导致资金运用不当,曾为大量的金融产品提供保险从而追求成长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系统危机,AIG设在英国伦敦的金融产品部门因一种抵押贷款关联债券而“翻船”,后续AIG连续三个季度亏损不断扩大,至2008年年末,AIG股价缩水达到79%,集团信用评级下降,筹资困难,财务陷入困境。为应对财务紧急情况,AIG改组企业业务并出售旗下若干优质业务,以筹措急需资金,另外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联合出手相助,才使得AIG在危机后及时调整战略迅速恢复。

美国执行人寿:顺应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公司大量投资高利率垃圾债券以保证高保单利率(1990年垃圾债券占总资产63%)。1990年垃圾债券市场崩溃后,公司股价大跌、大量的退保使得公司资金流动性紧张。破产后被加州保险监管当局接管,破产重整将垃圾债券转移到协议公司,将保单转移到新成立的公司。

  • 日本

在20世纪末破产的寿险公司: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各寿险公司为扩张规模,过度销售高利率的个人年金产品和以获取资金运用收益为目的的变额保险产品,最终导致巨额负利差。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所导致的房地产、债权及股票等保有资产的贬值。4大破产案例包括:日产生命、东邦生命、第百生命、大正生命。

日产生命(1997年):找不到接盘的,只好政府介入,大藏省指定日本寿险协会作为保险管理人,接管日产生命。日本寿险协会设立了专门用于接盘的保险公司青叶生命,投保人保护基金对青叶生命支付了债务超过额。

东邦生命(1999年):东邦生命和GE基金股份公司以合资方式设立新公司“GE爱迪生生命”,东邦生命对新公司转让营业资产,从而东邦生命得到了700亿日元的资金。破产处理中,以GE爱迪生生命接受了东邦生命的总括性保险合同转让。投保人保护基金对青叶生命支付了债务超过额。

第百生命(2000年):第百生命和加拿大宏利人寿以合资方式设立新公司“宏利生命”。破产处理中,宏利生命接受了第百生命的总括性保险合同转让。投保人保护机构对宏利生命支付了债务超过额。

大正生命(2000年):软银金融和大和生命以合资方式设立新公司“阿匝弥生命”,由大正生命对新公司转让保险经营,通过这种方式使大正生命得以集中精力管理其持有的保险合同。阿匝弥生命在1年后被大和生命吸收合并,大和生命实现股份制变更。投保人保护机构对宏利生命支付了债务超过额。

大和生命(2008年):公司一向追求高风险投资.为扩大规模与追求高收益从而早日上市,依赖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产品,并过度投资具有泡沫的行业如房地产。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财务状况不断恶化,最终破产进入更生程序。保德信金融为了拓展日本地区业务决定让日本直布罗陀生命接收大和生命,债务超过额的残余部分由投保人保护机构提供资金。


英国寿险公司破产案例

公平人寿公司(2000年)

公平人寿公司(The Equitable Life Assurance Society),是最古老的相互保险公司。公平人寿在1960-1988年间销售了约十万份平均预定利率为 7%、最高预定利率达到 11%的含有保证年金转换权的分红养老金保单。按照保单规定,保单持有人有权在到达退休年龄后按照签发保单时确定的年金费率购买年金,即保证年金选择权。但公司管理层和指定精算师未对选择权提充分的准备金。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基础利率不断下降、股市大跌,与分红养老金保单有关的续期保费收入的投资收益已远远达不到公司所保证的保单预定利率,公司面临巨大利差损。

这一事件成为全球寿险业关注的焦点。英国议会调查官对监管机构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质疑。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因此考虑修改现有的保险公司监管制度,并准备在2004 年底实行更为谨慎的实际偿付能力监管模式。

数据:1960年至今,英国央行多次调整利率水平,基础利率最高达到17%,最低为4%;FTSE-100(金融时报股票指数)指数从2001年年初的6200点跌至年末的5200点。公平人寿在2001年前6个月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4.7%,前9个月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9.1%,全年的投资损失约为12.7亿英镑。投资收益已远远达不到公司所保证的保单预定利率(平均预定利率为 7%、最高预定利率达到 11%),因此公司面临巨大利差损。

科普:相互保险公司——投保人基于相互保障的原则设立并共同拥有,为投保人自己经营保险业务的组织,经营目的是为保单持有人提供低成本的保险产品,而不是追逐利润。相互保险公司有一个弊端:增加资本比较困难。相互保险公司成员缴纳保费具备两个性质:保险费性质&资本金性质,因此只有保险公司增加了新成员或者老成员缴纳保费,公司的资本才会增加;而不像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向股东和社会公众募集资本从而减轻增资难度。因此,相互保险的经营难度更高,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又难以及时增资,那么即使远未达到资不抵债也有可能破产。

破产原因总结

  • 准备金不足。 公司签发了大量含有保证年金选择权的养老金保单,但指定精算师未对保证年金选择权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公司提取的准备金并不充分。另一方面,为了保持竞争力,公司执行高红利政策,发放所有收益,只保留了少量准备金。
  • 市场下行导致投资收益下降。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基础利率不断下降,股市大跌,而公司在2000年前股票投资占总投资比例超过50%,投资收益远低于所保证的保单预定利率,面临巨大利差损。
  • 相互制保险公司增资难。 相互保险公司不像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向股东和社会公众募集资本,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增资难度大。

破产处置方式

  • 停止销售新保单。 2000年,公司由于未能出售业务来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于2000年底停止销售新保单。
  • 业务分离。 非分红保险业务在2001年2月被苏格兰银行集团HBOS收购;而公平人寿分红基金成为一支封闭的基金,只接受老保单续期保费,并负责分红基金的管理和运作。2001年3月,新的董事会成立,公平人寿继续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运作,公司的投资由苏格兰银行集团旗下的投资公司Insight Investment接手管理。

美国寿险公司破产案例

美国国际集团(2008年)

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AIG)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2008年美国爆发了危及全球的金融危机,AIG设在英国伦敦的金融产品部门因一种抵押贷款关联债券而“翻船”。后续AIG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净亏损,至2008年年末,AIG股价缩水达到79%,也因此AIG走向了破产的边缘。为应对财务紧急情况,AIG改组企业业务并出售旗下若干优质业务,以筹措急需资金,另外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联合出手相助,AIG在危机后及时调整战略迅速恢复。

破产原因总结

宏观环境

次贷危机引发金融系统危机,损失不断扩大,股价下跌,集团信用评级下降,筹资困难,财务陷入困境。

  1. AIG投资于抵押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合理现象严重,导致金融危机中其在信用违约掉期上遭受的损失不断加重。
  2. 危机背景下,金融市场情绪极差,股票价格持续下降,使得财务状况更加困难。
  3. 2008年9月12日,AIG股价暴跌了31%,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发出调降评级警告,紧接着美国穆迪投资服务、 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于9月15日分别将AIG的信用级别下调至少两个等级。 信用评级下调在助推融资成本升高的同时迫使AIG向其交易对手再提供至少100亿美元的抵押品,从而使得抵押品总额达到200亿至250亿美元,导致AIG财务状况急剧恶化。
  4. 因为信用评级的下调,致使AIG在试图利用信贷循环额度作最后一搏时,遭到银行的拒绝。多因素叠加使得AIG财务陷入严峻困境。
公司内部

资产管理不慎,资金运用不当,风险源于衍生金融产品,集团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1. AIG伦敦子公司早期以衍生金融业务利率互换为主,AIG为追求成长性,为大量的金融产品提供保险,包括风险极高的CDO和次级债产品(仅对抵押债券的担保金额就高达4000亿美元)。 正是受抵押贷款投资不当相关的衍生品资产减记拖累,AIG在信用违约掉期上遭受的损失不断加重,导致公司财务紧张。
  2. 引爆AIG危机的金融产品部门(AIGFP)此前持续为AIG获取丰厚利润,集团管理层逐渐放松了监督。AIGFP经营表现出很强的投机性,片面追求利润,忽视风险控制,单纯利润导向下的内控机制失效,使经营风险迅速累积。

破产处置方式

  • 出售非核心业务从而获取资金。 将AIG私人银行售卖给阿尔巴石油投资公司,作价2.79亿美元;将HSB(从事机械相关保险业务)出售给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作价7.42亿美元;将加拿大人寿保险业务出售给蒙特利尔银行的母公司BMO Financial Group,作价73.08亿美元。

  •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出手援助。 2008年9月16日下午4点,政府将拯救方案交给AIG管理层,AIG董事会接受了政府提出的苛刻条件。 美国政府仿照接管“两房”模式接管了该集团。10月8日,美联邦政府由于担心这家保险巨头可能再度出现现金短缺,决定对AIG再增378亿美元的援助。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联合出手,累积投入救助资金约1820亿美元。

故事的后续

在暂且度过危机后,集团及时调整战略,将以剥离为主的战略调整为以扭转亏损为主的战略。经过重新估价,将股价低迷的优良资产暂缓出售,对资产重新股价、重新定位,叫停了对以飞机金融租赁为主的ILFC的剥离。2010年之后,AIG不再进行大规模资产剥离,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整合已有资源、重新繁荣核心业务上。随着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和股债市转暖的大势,AIG旗下的SunAmerica金融集团等的保费收入、投资收益境况已大大好转,续保收入、养老金存款等也迅速得到了恢复。

美国第一执行人寿(1991年)

破产原因总结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公司大量投资高利率垃圾债券以保证高保单利率。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寿险业也有了同步的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这一时期,为了吸引更多客户,美国各大保险公司推出了存取灵活的通用型寿险和注重回报的投资型寿险,高收益债券即垃圾债成为寿险公司投资选择。美国执行人寿(First Executive Life Insurance Company)60%左右投资在高收益无评级垃圾债券上。至1990年,公司仍然持有64亿美元垃圾债券,占总资产比例63%。1990年垃圾债券市场崩溃后,公司股票价格在1月下跌了65.4%,仅三个月后,公司破产。

大量的退保使得公司资金流动性紧张。在申请破产程序前半年,其退保额超过30亿美元,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处理方式

加州保险监管当局接管。加州保险监管当局为避免挤兑风潮,以可能失去偿付能力为由接管ELIC,并指派新的CEO。

进行破产重整,将垃圾债券转移到协议公司,将保单转移到新成立的公司。与New California Life Holdings Inc.和 Altus Finance( Altus)签订了一项采购和销售协议,纳入重整计划,该协议约定将一些垃圾债券转移到Altus。重整计划允许保户退出重整计划选择权,并得到现有ELIC契约的清算价值,或加入新成立的Aurora National Life Assurance Company, Inc,获得新保单。


日本寿险公司破产案例

概览

  • 根据保险业法进行破产的企业:1997年的日本产业人寿保险公司、1999年的东邦人寿保险公司、2000年度的第百人寿保险公司、大正人寿保险公司。按照日本保险业法应该是破产公司先自己找接盘公司(“市场化”),找不到再由政府进行协调
  • 根据日本更生法·更生特例法进行破产的企业:2000年的千代田人寿保险公司、协荣人寿保险公司、东京人寿保险公司、2008年的大和人寿保险公司。公司更生法里的更生计划可以包括与其他公司进行合并,由更生利害关系人自行决定通过后才予以实施。

主要机制:对于破产公司,日本保险主管当局会命令日本寿险协会为保险管理人,之后主要由日本寿险协会对破产保险公司的业务和财产进行管理,资本不足的部分最终由“投保人保护机构”进行资金援助。

科普——“投资人保护机构”:全称“人寿保险投保人保护机构”,在1998年12月1日按照日本保险业法规定设立,基本上全部日本的人寿保险公司都是其中的会员。“投资人保护机构”规定会员需要缴纳必要的费用,由此构成一笔基金,这将是“投资人保护机构”所有的资金来源,用于保护破产的人寿保险公司的投保人的利益。如果某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经营失败、破产时,投资人保护机构就会提供必要的资金用以支付补偿投保人的新旧保险合同之间的保费差额,从而帮助投保人将保险合同转移到其他人寿保险公司。处于困境而又有再建希望的破产保险公司进入更生(再生)程序的,原则上,由“投资人保护机构”代替投保人参与更生程序的一切行为。

四大案例(日产生命、东邦生命、第百生命、大正生命)破产时期

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各寿险公司为扩张规模,过度销售高利率的个人年金产品和以获取资金运用收益为目的的变额保险产品,最终导致巨额负利差。如日产公司的总资产三年内扩大2.3倍,其中高利率的个人年金商品占总资产的比重高达49%。以往日本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为8%左右,但当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出现通缩后,日本进入低利率时期,保险资产的收益率也随着日本法定利率水平逐渐降低而下降,最终造成日产公司年负利差达到300亿日元。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所导致的房地产、债权及股票等保有资产的贬值。一方面,日本寿险公司进行的海外投资活动(如购买大量外国债券),在1993—1995年,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得债券价值大跌。因经济泡沫的破灭,对于日本国内房地产的投资也遭重创,同时所进行的股票投资也陷入危机。

政府保护下大量直接投资和参股日本企业,经济滑坡时期会有恶性循环。日本当年采取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强调政府对经济的指导和保护。在这体制下,即使是财务状况很脆弱的保险企业也能生存,保险企业则是大量直接投资和参股日本企业,被投资企业又大量购买该保险公司的保单。曾在经济繁荣时期两者的利益相互促进;但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滑坡,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削减保险计划。保险公司面对不断的保费负增长,为维持公司的流动性,不断减持企业股份,进而导致企业保单的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日产生命(1997年4月)

处置方法:设立接盘寿险公司。进入破产处理程序后找不到救助保险公司,因此日本寿险协会设立了专门用于接盘的保险公司青叶生命股份保险公司(简称“青叶生命”),由青叶生命临时性地总括性接受了日产生命持有的保险合同转让。投保人保护基金对青叶生命支付了1990亿日元债务超过额作为资金援助。后青叶生命最终被保德信生命保险股份公司吸收合并。

处置重点:找不到接盘的,只好政府介入,大藏省指定日本寿险协会作为保险管理人,接管日产生命。日本寿险协会设立了专门用于接盘的保险公司青叶生命,投保人保护基金对青叶生命支付了债务超过额。

东邦生命(1999年6月)

处置方法:采用新旧分离的模式。东邦生命和GE基金股份公司以合资方式设立新公司GE基金爱迪生生命保险股份公司(简称“GE爱迪生生命”),由东邦生命对新公司转让营业资产、销售网络以及员工,作为交换东邦生命得到了700亿日元的资金。此后东邦生命集中精力进行其持有的保险合同的管理和资金运用,而新公司GE爱迪生生命则专注于保险产品的营销。东邦生命试图通过剥离员工而大幅降低成本,并计划通过财务再保险获取收益以求东山再起,但是,在1年后还是无可避免地陷入资不抵债而破产。在其后的破产处理中,以GE爱迪生生命为救助保险公司,接受了东邦生命的总括性保险合同转让。投保人保护机构对GE爱迪生生命支付了3600亿日元债务超过额作为资金援助。其后,GE爱迪生生命被AIG并购,成为AIG爱迪生生命保险股份公司。

处置重点:东邦生命和GE基金股份公司以合资方式设立新公司“GE爱迪生生命”,东邦生命对新公司转让营业资产,从而东邦生命得到了700亿日元的资金。破产处理中,以GE爱迪生生命接受了东邦生命的总括性保险合同转让。投保人保护机构对GE爱迪生生命支付了3600亿日元债务超过额作为资金援助。

第百生命(2000年5月)

处置方法:采用新旧分离的模式。采用新旧分离的模式。其具体方法是由第百生命和加拿大宏利人寿以合资方式设立新公司宏利世纪生命保险股份公司(简称“宏利生命”),即现在的宏利生命保险股份公司。由第百生命对新公司转让保险经营,通过这种方式使第百生命得以集中精力管理其持有的保险合同,而新公司宏利生命则专注于保险产品的营销。第百生命在上述调整的大约1年后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在其后的破产处理中,以宏利生命为救助保险公司,接受了第百生命的总括性保险合同转让。投保人保护机构对宏利生命支付了上述债务超过额,即1450亿日元相当的资金援助。

处置重点:第百生命和加拿大宏利人寿以合资方式设立新公司“宏利生命”。破产处理中,宏利生命接受了第百生命的总括性保险合同转让。投保人保护机构对宏利生命支付了上述债务超过额,即1450亿日元相当的资金援助。

大正生命(2000年8月)

处置方法:采用新旧分离的模式。由救助保险公司软银金融股份公司(简称“软银金融”)和大和生命保险相互公司(简称“大和生命”)以合资方式设立新公司“阿匝弥生命保险股份公司”(简称“阿匝弥生命”),由大正生命对新公司转让保险经营,通过这种方式使大正生命得以集中精力管理其持有的保险合同,而新公司——阿匝弥生命则专注于保险产品的营销。阿匝弥生命在上述调整后大约 1 年左右被大和生命吸收合并。采用上述较为复杂方式的原因是,大和生命希望从相互制公司变更为股份制公司,因程序极为复杂且成本很高,利用上述方式可以在简化程序前提下实现股份制变更。投保人保护机构对阿匝弥生命支付了262亿日元债务超过额的资金援助。

处置重点:软银金融和大和生命以合资方式设立新公司“阿匝弥生命”,由大正生命对新公司转让保险经营,通过这种方式使大正生命得以集中精力管理其持有的保险合同。阿匝弥生命在1年后被大和生命吸收合并,大和生命实现股份制变更。投保人保护机构对阿匝弥生命支付了262亿日元债务超过额的资金援助。

大和生命(2008年10月)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大和生命保险财务状况不断恶化,其负债总额达2695亿日元(约合27亿美元),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公司一向追求高风险投资.为扩大规模与追求高收益从而早日上市,依赖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产品,并过度投资具有泡沫的行业如房地产。

处置方法:寻找现有的托盘公司,托盘公司将破产公司重组为子公司而使其进入再生程序。放弃自主再建的努力,转而向法院申请适用《更生特例法》。1.解除资不抵债部分(643亿):削除法定储备金及其它债务(共计333亿);接收大和生命的托盘公司已决定为美国保德信集团旗下的日本直布罗陀生命,将未来可能获取的收益作为营业权(32亿)而列入资产项目内。以上仅可解除其一部分的资不抵债部分,残余部分则由人寿保险投保人保护机构提供资金(278亿)。2.破产公司的资本金将全额得到减资,托盘公司则另外重新提供资本(69亿)。

处置重点:保德信金融为了拓展日本地区业务决定让日本直布罗陀生命接收大和生命,债务超过额的残余部分由投保人保护机构提供资金。


参考链接:

  1. 英国公平人寿事件剖析
  2. 美国国际集团(AIG)危机案例分析
  3. 保險公司退場機制结案报告书
  4. 日本寿险公司破产四大案例
  5. 日本保险公司破产暴露制度缺陷
  6. 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破产案例描述与分析
  7. 大和生命的破产与再生计划
  8. 保德信金融为拓展日本地区业务,收购了破产企业日本大和人寿保险公司